close



有的人早,有的人晚,依個人資質而定,但心中遲早都會產生同樣的疑問─到底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人活著的價值意義到底是在哪裡?


這個對人生最根本的質疑與困惑,在每個人腦海中都會自然形成,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不一定是每個人在短短有生之年裡都能想通,為這個問題找到令自己能心悅誠服而滿意的答案。


 



個人心智天生晚熟又資質魯頓,活到將近三十歲的年紀,依然還是沒能參透這人生的大題目。有一天,在個偶然機會,能與國中時期敬愛的班導師並肩而坐,同桌一起飲宴。當時老師已年逾五十好幾,心想此時的老師應是人生閱歷豐富、智慧飽滿無疑,這個問題必定是難不倒他的。於是酒過三巡後,便斗膽對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老師能繼續授業解惑,給個標準答案指點迷津。



記得當時老師的回答是:父母、親人、朋友。


人活著,就是為這三種人。能盡心盡力為這三種人而做到問心無愧,人生就能算是圓滿而有意義。這是老師當下給的答案,我想這也就是他終身奉行的人生價值與意義。


但是對此恩師給的答案─我並不滿意,只好自己悻悻繼續尋找答案。直到自己已屆不惑之年,此時已換過九個不同職業領域工作謀生,在各種不同時空地域接觸過百樣形色的人,因而稍有所謂的人生歷練後,才開始能形成自己對人生意義價值的認知。以下是我的認知:



人自母體離開被生下那一刻起,就如同進了上帝主持的美術課堂:造物者會公平地發給每一個人一張完全空白的白紙,這就是人生的啟始。對於先天有生理缺陷的人,也就如同上美術課時,倒楣地被發到一張有破損缺角的白紙,但無礙於其本身還是張白紙的事實。



從來也沒有任何強制規定:一個人一定要於生命所給予的有限時間內,在這張人生白紙上畫上些什麼或該畫些什麼。而所謂的教育,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所提供的一切各種形式的教育,其所能發生的作用功能及影響,也只是:建議一個人如何去作畫,若肯依循這些建議去畫,可能較容易構圖作畫而畫出的作品會比較符合當時普遍認同的價值與期望,僅此而已。至於對教育的接受度高低多少,或能否進而從中獲益對自己的作畫有幫助,其實絕大部分還是取決於個人的悟性資質。



從孩童求學時代開始,早熟的人已開始意識到生活就是週期反覆地讀書考試,到底是為了什麼?每天的作息就是規律地上學、放學,這種生活又有何意義?疑問是產生。


 



但絕少有人在這時期意識到─其實這早已經是拿起畫筆開始在為自己的人生作畫打草稿。又能明確知道到底要為自己人生構築出一幅什麼樣畫面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窮其一生,還是沒想出來的人,不在少數。就如同上一堂沒有題目的美術課,望著面前的白紙,真的不曉得,也想不出來到底要在這張紙上畫什麼,說來這從來也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但是在生命─這堂上帝主持的美術課堂裡,有個奇特的規矩:畫筆不能停下來,不能停滯發呆。那怕是腦袋一片空白,不曉得畫什麼,畫筆還是不能停。於是大多數的人就如此矇矇懂懂、一知半解無奈地開始在人生的畫布上塗鴉,邊畫邊尋找靈感,希望自己能有好運氣,或許會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也就是所謂的美好人生。


 



所以到了中年,如果放慢腳步回顧自己人生時候,才有機會看得到:自己到底在自己人生畫布上,畫了幅什麼樣的畫。少數人自始曉得自己要什麼,幸運地畫得也有八分像。有人暗自慶幸:這些年來連自己都不曉得在塗鴉些什麼,竟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也有些人覺得自己這幅畫雖不是很滿意,但尚還能接受。有些人是已有打定主意想好的,但是畫得實在不同於自己當初的意思。而對自己構築的人生作品,覺得一無是處,一點都不滿意的,也是大有人在。



於是有人開始行動著手修正自己的人生畫面,希望能更接近自己想要的。此時需注意的是:從來就沒有保證這番修正的功夫,絕對可以達到使自己的人生圖畫變好的目的。但是如果不修正的話,那非常肯定的:就是注定要天天面對這個自己不滿意甚至厭惡的畫面,直到交卷時間到的那一刻。




因而常覺得,那些厭世尋短的人,也不過就是已經極不想再面對自己的人生畫面,卻苦於無能力或根本無意願再做修改。於是對上帝耍賴作弊,在交卷時間尚未到之前,偷偷地自己將畫紙撕個粉碎。於是這堂痛苦的人生美術課,對他而言,也就因而提前結束下課了。




所以,人生的意義價值,應是對人生這塊畫布作畫構思時,產生的基本核心概念─卻沒有可供依循的絕對規範標準,或應說是原本不曾存在的。完全是因獨立的個人於心智成熟後,在充分自由意志下,秉持自己最好的認知所做的一種自我定義。



在自我定義形成後並願遵循此定義,去身體力行全心追求者,於此對其而言,此生的人生意義價值方開始存在。所以普天之下,沒有兩個人的人生意義價值會完全一模一樣。充其量,只是依彼此觀念類似程度的多寡,而使得彼此間對人生定義有著不同程度的雷同。因而世界上,不會有兩個以上的人有著同樣的人生。



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意義,就如同知道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如何作畫。明確知道自己在有限生命裡真正所要追求的,無論達成與否,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或者該說,這「追求的過程本身」才真的是人生最大、最迷人的樂趣,而不是達成或擁有。




依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之父~馬斯洛(Abraham.H.Maslow)的理論: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異於世間其他多數動物只要能豐餐飽食、安全無虞等底層需求便能感到滿足。對於人類所謂的幸福、快樂竟是要透過頂端的自我實現才能達成。而我認為所謂自我實現並非真的達成目標,而是依自己的意念而行。人本心理學強調個人的經驗、價值、欲念和情感等才是心理學的研究主題,目的是促進個人成長,達成自我實現以造福社會。



類匱乏性質需求(Deficit,D-needs):前四層次歸類為匱乏性質需求
自我成長性質需求(Being,B-needs):我實現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殉道者在殉道赴死前面帶微笑、內心平靜,那是因為他知道即將為他自己確立並深信不疑的意義價值而結束人生,即便如此,對他而言,這將是自我實現的終極實踐,因而感到快樂。



所以當一個人生活過得不快樂,若是因為無法滿足生理、安全等兩個層次需求,那毫無疑問是經濟因素,金錢可以完全解決問題。而在經濟收支無虞而仍不快樂時,愛與歸屬、自尊等需求確實不是金錢能完全解決的,但仍有高度的相關助益而可因而獲得改善的機會。但若既使擁有錢財卻仍無法獲得自我實現而不快樂時,恐怕唯有改變自己人生的價值定義,才有可能獲得滿意的人生。



價值觀是一個人行為處事最根本的原則和觀念,也是當個人每日面對各種問題狀況而需做出判斷處理時的最根本依據。這些個人所擁有的既定觀念和態度,就是個人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看起來很抽象,可是卻生動而無時不在地展現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也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獨特的價值觀,所以當面對環境瞬息事物變化時,每個人才會有自己認為所謂輕重、緩急的分辨,也才能賴以有所取捨決斷。當個人每日生活中有意無意地依其價值觀而行,一次又一次地貫徹個人意志而獲得自我實現,這些點點滴滴所產生獲致的演變結果正構築了其個人的人生。



正因為價值觀是自孩童時期開始經歷長久緩慢而依個人性格非常主觀地建立起的,所以是每個人都賴以終身奉行的一種生活根本態度。一旦確立,將終身受其支配影響。個人價值觀,除顯然危害他人之外,並無所謂對錯之分、優劣之別。


 



只要是能令讓人擁有真正歡愉的人生,開心擁抱每天生活的,都稱得上是好的個人價值觀。但既然每個人每天的行為都依其價值觀而行,而且或多或少在某種程度上都獲得自我實現,何以並非每個人都能滿意自己依意志為自己所演繹出的人生?或根本無法感受獲得自己所定義的幸福?



若深究其原因,恐怕價值觀建立時,其根本價值本身之定位及其優先順序出了差錯,應是最大的因素。不當或扭曲的價值定位及排序,若依其而行,導致演化出令人不滿意的人生結果,應是不會太令人詫異的意料中事吧。



再者,是個人意志執行力的不足,也就是沒有完全依照個人價值觀生活行事。即使有在正確完美的價值觀,當行為模式卻無法依其而行,價值觀存在的意義也就因而大打折扣,同樣若人生因而演出走樣也應是不足為奇的結局,不是嗎?


 


所以,當一個人對其人生感到不滿,若能意識到價值觀對其整個人生影響的重大,而也有意願、有能力去修正它,那改變人生是可能的事情。但是若沒有體驗到這點,或雖明白這道理但沒有意願或能力去改變自身的價值觀,那非常遺憾地,所謂的人生進化或修正,對此兩種人而言是無緣或絕緣的。而悲慘的人生對其是無可移轉的唯一宿命,後二者都注定要如此不滿地過完此生,含憾而逝。


 



較有趣的是,我們可以憑藉細膩觀察他人對日常事務的處理或態度,一窺其個人的價值觀。也有機會去瞭解某些事物在其內心中的真實價值、地位,此種依據評斷少有誤失。當有需要去深入探究瞭解一個人時,此不失為一個對其個人個性思維獲得較完整參考之有效方式途徑。



   


價值觀既無所謂優劣對錯之分,當兩個人的價值觀南轅北轍時,唯有藉著雙方彼此充分的互相溝通並在理解對方的價值觀後,以最大的善意去體諒包容對方,方有可能將相處時因觀念不同所導致行為差異所產生不快摩擦的負面情緒降至最低。相敬如賓同時儘量避免互相深入接觸的機會是好方法,而古人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一語卻正為避免此狀況做了最佳詮釋。




男女之間亦同,若兩人價值觀差異極大,與其結為夫妻除了片刻性愛歡愉之外,花一輩子的時間來爭執吵鬧或相敬如冰地百般容忍,或是費盡心力來做無效的溝通,倒還不如趁早各走路橋、分道揚鑣,當個請早問安的好朋友,來得爽快自在吧。這一切,完全都存乎於個人價值觀的衡量取捨罷了。天堂、地獄的距離,說穿了,其實也不過就是一線之隔。


 



個人的人生價值觀很簡單: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我要的是個天天都能過得開心、歡愉,充滿樂趣的人生。記得多年前,在星艦迷航(Star Trek)系列電影其中一集的片尾,看到這一幕:一生面對充滿未知挑戰的寇克艦長(James Kirk)摔落山溝,身受重傷嘴角掛著血絲,然而在其臨終前臉上卻令人料想不到地露出一個微笑雙眼望著遠方,吐最後一句話:Life is fun... 然後含笑而逝。


 





當下覺得很震撼,內心不禁大聲告訴自己:這就是我要的人生價值︰一個充滿歡樂的人生。此後,只要衡量在自己能力許可,同時不危害或妨害別人的前提下,我儘可能地為所欲為使自己過得開心快樂,也量力而為地去讓我周遭存在於我生活裡的人感染分享到我的快樂。



很膚淺嗎?也許,但做下來,還真是感覺不錯。我無法告訴你如何尋找或創造生活的樂趣,但是如果有心認真去做,我覺得還真不太難。我打算在所剩無幾的其餘人生裡,如此繼續做下去。你呢?願你心裡也篤定清楚地知道你所要追求的並珍惜把握一去不返的每一天,開始過著你真的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寄望在不可預知的未來。


 




 




 




 



 


資料來源:http://blog.nownews.com/blog.php?bid=207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uli_hometown 的頭像
    houli_hometown

    這是[慈德四村與后里新村]部落格

    houli_hometo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